永州五月脆李子树苗_永州五月脆李子树苗种植时间_永州五月脆李子树苗报价
晚熟李子苗流胶病技术
--流胶病病症状
李树流胶病又称疣皮病,是危害果树植株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生在树干上。此病会造成树皮与木质层腐烂,是树势日渐衰弱,是树叶变黄变小,严重会导致全树杆枯萎。李树病初期病部呈现灰褐色,并溢出半透明黄褐色的树胶,病部树皮松裂脱落,木质层显露,周围出现隆起现象。冬季气温较低时常因寒潮和霜冻致使枝干,引流胶病的产生。
--病原因
李树流胶病是由葡萄座腔菌、桃嚢孢菌侵染引起的。此外树干的虫害、霜害、冻害、受涝、土壤粘重和树皮损伤也会引起流胶。李树的流胶病源菌在树枝树干的侵染组织中越冬,来年在萌芽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伤口和皮孔以后可再侵染。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春季低温多阴雨易引起树干发病。在管理粗放、排水不良、土壤粘重及树势衰弱的情况下易发病害。
李树流胶病主要分为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1、生理性流胶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主枝上,以主干发病比较为突出。发病初期病部肿胀不断流出树胶,3-4个树胶连在一起,形成直径3-10mm圆形不规则病斑。树胶初时为透明或褐色,时间长了柔软树胶变成硬胶块。雨后树胶与空气接触变成茶褐色硬质琥珀状胶块,被腐生菌侵染后病部变褐腐烂,导致树势越来越弱,严重造成树死。雨季发病严重,大龄树发病严重,幼龄树发病轻。2、侵染性流胶病主要是影响枝干,病菌从侧芽和伤口处侵染当年生枝条,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瘤状凸起,当年不流胶具有潜伏性侵染特征,次年瘤皮开裂流出胶,发病后期病部表面出现大量梭状和圆形小黑点。一年有两次高发期,一次是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一次是8月下旬到9月上旬,这是与生理性流胶的较大区别。
--技术
1、加强李树的养护,增强其树势,提高李树的抗病能力。
2、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科学修剪,合理的疏花疏果,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减少树干树枝的不必要损伤,保持稳定的树势。同时雨季是做好积水的清排工作,降低土壤湿度。适当夏剪做好通风透气的条件,同时做好病虫减少病虫伤口。(每亩增施熟腐有机肥1000-1500千克,适量增加磷,钾肥,中后期控制氮肥。)
3、每亩增施25-50千克生石灰,改善土壤的酸碱度,降低发病率。李树耐干旱,适宜在沙质松散的土壤中种植,粘土为改良土质,可在其中参入粗砂。
4、做好夏季果园修剪清理以消灭病菌源。在6-9月份做好果园的清理消毒,刮除流胶硬块和下方的腐烂皮层和木质集中起来烧毁,然后喷中药杀菌剂靓果安400倍加有机硅,喷施29%Bé石硫合剂150倍给树梢消毒减少病菌。用20%-25%浓度的石灰乳涂在树干上杀菌消毒。加强李蚜、李瘤蚜、蛀食性害虫的,消灭越夏菌源、虫卵,减少虫伤危害树皮。
5、在李树萌芽期或春季用“402”剂100倍涂抹病斑,用1:1:100倍波尔多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50%多菌灵500喷洒或涂抹病株,杀灭病菌减少侵染源。涂抹方法:先用刀将病部干胶和老翘皮刮除,再用胶横划几刀,所划位置超出病斑和病健交界处,横向1cm纵向3cm深度达木质位置,并将胶挤出然后使用溃腐灵原或5倍加有机硅,对清理后的患病部位进行涂抹,一般涂抹两次,间隔时间为3-5天,必要时在流胶高峰期再涂抹一次。
6、早春萌动是喷洒5度Bé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杀死越冬后的病菌,每十天喷一次一共喷三次;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是侵染性流胶病弹出分生孢子的时期,可结合预防其它病害喷洒靓果安600倍进行预防;3月上旬-4月上旬和5月上旬-9月上旬是侵染性流胶病的两个高发期,每次在高峰前期,喷洒靓果安600-8002-3次,具体次数根据病情而定;3月下旬-4月上旬是发病初期段,喷72%农用硫酸4000-5000倍,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50%多菌灵800-1000倍、托布津1000-1500倍或代森胺1000倍喷雾,每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结合防病喷施50%辛硫磷乳剂2000倍或80%畏乳油1000倍1-2次,李蚜、李瘤蚜孵化幼虫;5月到9月正是高温高湿季节病害发生严重,应该使用25%施宝克乳油500-800倍、50%施宝功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50%退菌特可湿粉剂8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500倍或80%福美可湿粉剂800倍喷洒,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上述农药建议交替使用。
李实蜂如何?
李实蜂,又称李叶蜂。在西北、华北、华中等李产区均有发生。
(1)形态特征 成虫:为黑色小蜂,体长4〜6毫米,触角状,9节,雄蜂触角二至九节深,雌蜂为暗棕色。中胸背面有义形沟纹。雌蜂翅前缘及翅脉为黑色,有锯状产卵器。翅透明,棕灰色。幼虫体长约10毫米,黄白色,腹足7对。卵长约0.8毫米,乳白色,为椭圆形。蛹长约6毫米,初为黄白色,羽化前变为黑色,为裸蛹。
(2)发生规律 为害李果,每年1代。李实蜂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夏,越冬可长达10个月之久。李萌芽时化蛹,开花时成虫羽化出土,白天活动,取食花心,并产卵于花托或花萼表皮下。幼虫钻入花内,蛀食花托、花萼和幼果,将果肉、果核吃空,并在果内排类,终造成大量落果。幼虫约经30天老熟落入土内结茧越夏、越冬。幼虫期常被黑胸蜂寄生。凡是开花较早或较晚的李树品种,可以避开成虫产卵期,受害较轻。
(3)方法 ①秋季或早春成虫羽化前深翻树盘,将虫茧埋入深层,使成虫不能出土。②毒杀成虫。成虫出土前或幼虫脱果前,在李园地面撒施4%马粉剂或2.5%百虫粉剂,或可喷洒50%辛硫乳油400〜500倍,每667米2用药0•5〜0•75千克,以毒杀出土成虫或脱果幼虫。③用生物农药--昆虫病原线虫,每株10万条线虫加5千克水;或化学农药马粉、每株100克,树冠垂直范围投药后喷湿地面并浅耙。④及时摘除受害果实或清理落地果,消灭果内幼虫。
黄斑卷叶蛾如何?
黄斑卷叶蛾,又称黄斑长翅卷叶蛾,简称黄斑卷。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华东等果产区,生较普遍。主要寄生在李、杏、苹果、桃等果树上。幼龄幼虫食花芽,钻入芽内或芽基部蛀食,待新叶展开后就食新叶,有的蚕食叶肉,仅剩叶脉或表皮,致使叶卷曲成苞团;有时也为害果实,啃食果皮。
(1)形态特征 卵:淡呈椭圆形,约有0.8毫米,接近孵化期时表面有一红圈,卵壳上有花纹。幼虫:老熟幼虫为绿色,体长20毫米左右,幼龄幼虫体乳白色,到2〜3龄幼虫体黄绿色,腹足趾钩为双序全环。臀足为双序半环。蛹:初期为黄褐色,后变为深褐色。体长9〜11毫米。头顶有一个弯向背面的角状突起,触角基部有小突起。成虫体长约8毫米。冬型深褐色。前翅暗褐色或暗灰色。夏型菊,散有银白色斑点。复眼灰色。
(2)生规律 黄斑卷叶蛾在北方果产区,每年生3〜4代,以越冬型成虫在果园的落叶、杂草及向阳的石块缝隙内越冬。二年树芽时成虫出蛰并产卵。4月为活动盛期,卵主要产在枝条上,少数产在芽的两侧和基部,卵多散产。其他各世代的成虫的卵主要产在叶片上。多为老叶背面。6月中旬、8月上旬、9月分别为各代的卵盛期。幼虫代孵化出后先为害花芽,再为害叶簇:叶片。幼虫不活泼,有转叶为害的习性,每蜕一次皮就转移一次。多到新叶、内卷叶作茧化蛹。成虫抗寒性较强,多在白天活动,天气晴朗温和尤为活跃。
(3)方法 ①消灭越冬虫源。早春清除果园内或附近的杂草、枯枝落叶,集中烧毁。②用糖、醋罐诱杀成虫。将糖:酒:醋:水按5:5:20:80的比例配成装罐,挂在树上,诱杀越冬成虫。③化学。越冬幼虫出蛰前用一端绑有海绵头的长细棍蘸取90%晶体百虫,封闭剪锯口、翘皮等幼虫越冬处,使幼虫触药中毒。代幼虫孵化盛期,可喷布50%杀螟松乳油1000倍并可兼治其他害虫。也可喷80%畏乳剂1000倍,或20%虫菊醋乳油2000倍。
李枯叶蛾如何?
李枯叶蛾,俗称贴树皮,又名苹果大枯叶蛾。主要为害李、杏、桃、梨、苹果等果树,分布广。为害叶片和嫩芽,常常可将叶片吃光,留下叶柄,严重影响了李树的生长。
(1)形态特征 成虫:茶褐色中大型蛾。雌蛾体长约45毫米,翅展90毫米。雄蛾略小。成虫触角双栉状,前翅有3条深褐色带蓝色荧光的波状横纹,后翅有两条波状横纹,短而宽,前、后翅外缘均呈锯齿状。卵:绿褐色,近圆形,有白色轮纹。幼虫暗灰褐色,中、后胸背面各有一明显蓝黑色毛丛。各体节生有毛瘤及较长的细毛。
(2)发生规律 李枯叶蛾在北方一年发生1代。以幼龄幼虫贴在枝上或皮缝内越冬。李树发芽时出蛰,食害叶片和嫩芽,白天静伏,夜间为害。老熟后多在枝条下侧结茧化蛹,6〜7月出现成虫,有趋光性,将卵产在枝条上。幼虫达2〜3龄时,静止不动开始越冬。
(3)方法 ①人工捕杀。结合果园管理或修剪,捕杀幼虫,就地消灭。②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微生物剂,在幼虫为害期喷布杀螟杆菌800〜1000倍,加0.1%洗涤剂或喷布青虫菌。每667米2用量约0.5千克。使用微生物农药要求温度24〜28°C,相对湿度70%以上为好。③药杀幼虫。李枯叶蛾的幼虫食量很大,且抗药力强,通常在3龄之前喷药。喷5%辛硫磷乳油1000倍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也可喷90%百虫1500倍或50%畏乳油。
朝鲜球坚蚧如何?
朝鲜球坚蚧,又名桃球坚蚧,俗称树虱子,豌豆虫。分布很,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桃、李、杏树,也为害苹果、葡萄、梨等。局部地区为害严重。成、若虫固定在枝条上刺吸汁,体背衡有高粱粒大小的紫红色介壳。严重时介壳累累,被害树一般生长发育不良,有时枝条干枯致死。
(1)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藏于介壳内,介壳初期黄褐色,后期紫红或黑紫色,近球形,长约4.5毫米,高约35毫米。体背有3〜4列排列不很整齐的刻点。与体相接的腹面有白色蜡粉。雄成虫赤褐色,体长2毫米,触角状10节,复眼黑色,口器退有1对翅,透明,腹末有1条白色蜡质长毛。近化蛹时,介壳与虫体分离。卵:粉红色,半透明,外附白色蜡粉。若虫:初孵若虫淡粉色,腹末有2条细长毛。固定后,体背附有蜡。足发达,爬行力强。当口针刺入组织,虫体固定后,体色变深,越冬后体背灰褐色。以后雌雄若虫各异:雌性体表有黑褐色相间的横纹,体长约为2毫来;雄性体略瘦小,近尾端背面有2个斑纹。蛹:雄性有蛹,为裸蛹,赤褐色,腹末有一黄褐色的刺状突。
(2)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固着在小枝上蜡堆里越冬。二年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不久便分化为雄、雌性,并且介壳逐渐膨大硬化。3月下旬雌若虫经脱皮后,体背渐膨大成球形介壳;雄若虫在4月上旬分泌白色蜡质形成长介壳,并在其中蜕皮化蛹。5月间为害重。成虫5月中、下旬产卵,产卵历时约2周,若虫6月初孵化。初孵若虫爬在枝条上,1〜2天后固着于枝条裂缝、基部叶痕等处,分泌蜡。此虫可以孤雌生殖。天有多种,其中以黑缘红飘为主。
(3)方法 ①冬季结合修剪,刮树皮等措施,清除越冬蚧群,以减少虫口密度。②早春果树发芽前,即约4月上旬前后,可喷布5%柴油乳剂或2〜3波美度石硫合剂。③卵孵化盛期即若虫发生盛期,约在6月上旬,喷布密度为1.0克/升石硫合剂或80%畏1500倍,或50%乳油800〜1000倍。④保护天,特别是黑缘红瓢虫。若发现枝条上有许多灰白色、纺锤形、体背有两列黑刺幼虫及瓢虫成虫,可不用药剂,让天发挥其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