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机-熏蒸桶搭配有神奇的治疗效果中药熏蒸具有显著、强大、持久的生理、药理效应。产生这两个效应是熏蒸的热能与对症使用的药物。治疗过程中,热与药这一对治疗因子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协同增效作用的。
热是一种物理因子,热疗属物理疗法的范畴。熏蒸过程的热效应是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而药疗效应或是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为分子或离子,下同)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治痛等作用,或是经透皮吸收人体通过激动组织细胞受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发挥药疗作用。中药熏蒸过程中,丰富热能和大量药物持续作用于人体,使出现以下一系列生理、药理效应。
中药熏蒸治疗因子“热”与“药”的效应是广泛的,清.吴师机对此亦有论述。吴氏曰:虽熏蒸量宜为之是寒症,即是热症亦可用之。其因由:一则得热则行,二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也。故不但风、寒、湿症可用熏蒸法,即热症亦可用之;因气血得热则行,见冷则凝。热能使患处或熏蒸者气血流通,经络和畅,从而消肿止痛,还可使毛孔疏松、腠理得开、热毒外泄,这就是得热则行,以热引热之意。这些辩证论述与现代微循环研究结果和人体的产热散热机制完全相符。对于熏蒸之用药,吴氏曰:外泊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因此,熏蒸配方选药的余地是很大的。在熏蒸条件下,热发药性,引药入体,药助热势,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因而疗效独特。
其一是周身体表毛细血管网被充分扩张、开放,外周血容迅速增多,导致体内储血和内脏血液重新分布,进而促进全身血液大循环。这种因热能因子疏通腠理及产生的舒张血管、通达血脉、促进血液大循环的结果同时促进了当归、川芍、丹参、益母草等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随着活血化瘀药物的吸收并发挥药效,又使因热效应产生的活血化瘀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持久。
生命的特征在于机体能从所处的环境中吸取营养进行合成代谢,以实现细胞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同时还要进行分解代谢以排除对机体的有害物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持机体正常功能及物质与能量的平衡。
上述过程的正常进行必须依赖畅通无阻和时刻不停的体液循环来保证,尤以血液循环为突出。现代微循环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血液循环状况与人的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亦明确指出:“气血不畅,百病乃变化而生”。活血化瘀的治则在祖国传统医学和临床的医疗实践中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慢性病的治疗,对老年病康复,对养生保[jian]更是意义深远。
其二是低密度、易流动、热卡高、传热效果好的熟药蒸汽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发汗”效应。发汗为中医治病基本手法之一,具有解表去邪,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排泄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功能,可有效清洁机体内环境、维护机体健康。由于发汗可有效调节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而机体组织的水份又高达65%,所以,发汗手段的灵活、辨证运用,其生理效应和对体液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意义之一为:可迅速排出体内多余水份及代谢废物,这对肾功能不全或其它原因导致的水肿或尿潴留病人显得尤为重要。据临床研究得知:肾功能不全时,皮肤的代偿性排泄尿素氮、肌酐和尿酸的功能明显增强,可有效缓解尿毒症状,减轻肾脏的排尿负担。如发汗过程设计准确、操作得当,可替代或部分替代临床常用的血液透折或腹膜透析,有学者称这种熏蒸发汗排毒的方法为“皮肤透析”,有良好应用前景。其意义之二为:发汗启动、引导了体内水按由内向外的运行和排泄。局部熏蒸可造成局部组织的水液加速流动与排泄,全身熏蒸可造成大范围的水液流动与排泄.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通过准确设定熏蒸强度,控制好熏蒸部位和发汗量,就可造成相应区域或全身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此时,有针对性地经口服途径给机体补充汤药,根据体掖流动分配规则,就可带来熏蒸局部药物分布较为集中的“靶向效应”。这不但是上述水液丢失急需补充水液的缘故,还因为局部熏蒸导致熏蒸局部的血液灌流量增加,就使得更多的药物流向人们期待的地方。这种方法作用于全身,操作得当,其药物吸收、扩散的速度介于肌肉注射和静滴之间,这无疑给中药汤液的口服给药快速吸收和发挥作用增添了新意。
当然,发汗更是人体散热的重要途径,在气温较高或从事激烈活动时,发汗是保持体温恒定的主要方式。发汗对于治疗疾病、对于我们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用现代化的中药熏蒸方法实现“发汗程度”的准确控制,从而使临床医生运用“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