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权力的象征,始于秦始皇。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玺始出于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所用只能称为。出处 : :“令斋,当庙见,受玉玺。”》诗:“玉玺不缘归锦帆应是到天涯。”
专业称谓:宝玺。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明清帝后宝玺》弁
皇帝、皇后、所佩谓玺,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规矩的,玉玺是的俗称,正确、专业的称谓:宝玺。明代正式宝玺亦为玉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即记载:“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则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诏曰:先朝甲戌遇灾,御宝凡六,其五已遭毁。命所司觅美玉补造。”可见御宝仍为玉制,惜未能流传至今。然成化、嘉靖时,确实用白石等制作一批印玺,多属,部分印文的文字与御宝一样,现藏故宫。明朝有二十四宝玺,其中皇帝奉天之宝为唐宋之传玺(《卷七十四;《明会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 清朝的宝玺用料更繁多,除玉外,还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质、金质、水晶、玛瑙、骨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