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李子树苗批发行情/安顺普定早熟李子树苗产品质量保证。
早熟李子树苗批发行情/安顺普定早熟李子树苗产品质量保证。
栽培管理技术
土肥管理
土壤管理
土壤耕翻和扩穴改土
早春化冻后及夏初雨季前进行果园土壤耕翻,果园深翻结合秋施基肥、蓄灌溉同时进行,深度60〜80cm。耕翻后耙平,保持土壤分,对质地不良的土壤进行改良,结合深翻增施黏土掺沙土,沙土掺黏土和有机肥的混合土,山地李园可结合施肥逐年扩穴。
中耕除草
在生长季节要及时中耕除草,在下雨或灌溉以后要及时除草,松土保墒。
间作、覆草
可间作矮秆作物、绿肥或生草、豆科类及植物。春季结合整修树盘,在树盘内覆盖作物秸杆,厚度一般为15〜20cm。
施肥
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按NYT496—2002执行。
基肥
一般在落叶前或在萌芽前15天施肥,以迟效性农家肥为主,如堆肥、绿肥、落叶等,骨粉、复合肥等也可作基肥深施。秋季没有施基肥的李园在春季化冻后及时补施。采用环状沟施或放射状施肥方法,幼树和初果期树每667m2施厩肥300〜350kg,盛果期树每667m21000〜1200kg。
土壤追肥
追肥时期为花前、花后、幼果膨大及花芽分化期和果实开始着色至采收期间。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生长中后期以磷肥、钾肥为主。幼树和初果树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45〜90kg;盛果树施肥量按肥料种类和结果量大小而定。每年追肥4次。
叶面喷肥
落叶前15d左右喷0.5%〜1.0%尿素,可提高树体营养平及来年开花质量。
灌和排涝
灌时期
萌芽前、开花前、幼果膨大期和土壤封冻前土壤干旱时各灌1次。果实成熟期切勿灌。
排涝
应设置排沟,雨季注意及时排涝,一般9月份尽量使土壤干燥。
花果管理
疏花疏果
疏花
在蕾期和花期进行。先疏结果枝基部的花,留中上部的花;中上部的花芽留单花。预备枝上的花全疏掉。
疏果
宜早不宜迟,在花后20〜30d进行,迟在硬核开始时完成。根据果形大小、树势、枝条壮弱决定留果量。小果型品种,1个短果枝上留1〜2个果,果间距4〜5cm;中果型品种,每个短果枝上留1个果,强壮果枝可留2个果,果间距6〜8cm;大果型品种,每个短果枝上留1个果,间距8〜10cm。
授粉
放蜂授粉
开花前5〜10d释放壁蜂,花期禁止喷药。
人工授粉
取初花期花朵,剥去花瓣,取花药,置于20〜25℃室内干燥条件下,花粉散出后装瓶备用。在主栽品种盛花初期人工点授或液体授粉。
防霜冻
花期易发生冻害的地方,采用花前灌、熏烟等方法,防止花受冻。
果实套袋
对于大果型品种和易裂果品种,提倡套袋。
套袋时期
在定果后进行,时间越早越好。
套袋方法
套袋前喷一次病虫的药剂。红色品种应在采收前左右去袋,去袋时如日照强,可逐渐将袋体去掉。
摘叶
在果实着色期,将影响果实着色的叶片摘除,以果实能够充分接受光照为度。
铺反光膜
对晚熟品种和着色差的品种,在果实着色期在行内树下铺反光膜。
整形修剪
修剪时期
冬季修剪在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夏季修剪在萌芽后至落叶前进行。
一些花草香味过于浓烈,会让人难受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夜来香、郁金香、五色梅等。吊兰、芦荟、虎尾兰能大量吸收室内甲醛等污染物质,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花卉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某些细菌,结核、痢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但利用花卉植物净化室内环境也有四忌:忌香:一些花草香味过于浓烈,会让人难受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夜来香、郁金香、五色梅等。忌敏:一些花卉会让人产生过敏反应。
李子苗李子苗卸果后管理五要点
追肥 李子苗李子苗经过大量挂果,消耗了大量营养,卸果后又是花芽分化期,需要有足够的营养供给。因此,要及时追施肥料,及时补充营养。
清园 结合追肥,把果园内的杂草、落叶、烂果、病虫果及时清理干净,深埋,以防病虫害和虫卵传播危害。
治虫李子苗李子苗容易生红蜘蛛,红蜘蛛危害叶片后,会造成早期落叶,影响花芽分化,来年花少、果少、产量低。治红蜘蛛可用15%哒螨灵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
夏剪要剪除直立枝、交叉枝、重叠枝及病虫枝、细弱枝,以减少树体营养消耗。对开张角度小的树,可用绳子拉枝,或用砖头、石块坠枝。
改土李子苗李子苗果采收后应全园中耕,结合施肥深翻。通过深翻,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寒能力,减少害虫越冬基数。
╔盛华农业®╗李子树苗基地年供应优质李子苗100万株,拓展西南云、贵、川、渝四省年新增基地面积10000余亩。负责售后、技术无忧,基地直销,价格实惠。基地主要品种有,李子苗,车厘子苗,樱桃苗,柑橘苗,枇杷苗。品种纯度达,存活率高,优质的服务,优质的产品,李子苗价格咨询电话:陈经理,╔微信同号╗。
李子苗小苗1公分,5元一株;2公分,10元一株;3-5公分,25元一株。品种齐全,量大从优。
╔盛华农业®╗主营品种:青脆李苗、脆红李苗、蜂糖李苗、五月脆李苗(凤凰李),远销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广东、陕西、新疆、等20多个省市区县。